您的位置: 首页 » 法律资料网 » 法律法规 »

国家建委关于颁发《城市规划定额指标暂行规定》的通知

时间:2024-05-19 22:25:50 来源: 法律资料网 作者:法律资料网 阅读:8101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国家建委关于颁发《城市规划定额指标暂行规定》的通知

国家建委


国家建委关于颁发《城市规划定额指标暂行规定》的通知

1980年12月16日,国家建委

目前,各省、市、自治区和许多城镇正在积极开展城市规划的编制和审批工作,为了使这一工作有秩序地进行,保证城市规划的质量,以指导城市的建设和发展,现将国家城市建设总局拟订,并经1980年10月全国城市规划工作会议讨论修改的《城市规划定额指标暂行规定》发给你们,请结合你们的实际情况试行。在试行中有什么意见,望随时告诉国家城市建设总局。

城市规划定额指标暂行规定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编制城市规划,统一城市规划定额指标,特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城市规划定额指标分为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两部分。
总体规划的定额指标是城市发展的控制性指标,作为编制总体规划的依据。
详细规划的定额指标是城市近期建设规划范围内的建设和设施的具体指标。本规定只对居住区详细规划定额指标做了具体规定,作为编制详细规划的依据,也可作为制定和审批居住区建设计划的控制性指标。
第三条 本规定适用于新建城市、工矿区、卫星城和原有城市的新建区。其他城镇和旧城改建地区可参照本规定,结合实际情况实行。
第四条 我国各地城市情况不同,本定额指标规定了一定幅度,各地可根据实际情况选用。

第二章 总体规划定额指标
第五条 城市人口规模划分
--------------------------------------------
| 分 类 | 人口规模 |
|--------------|------------------------|
|特 大 城 市| 100万人口以上 |
|大 城 市|50万以上至100万人口|
|中 等 城 市|20万以上至50万人口 |
|小 城 市|20万和20万人口以下 |
--------------------------------------------
第六条 规划期人口计算
城市总体规划期限一般为20年,近期建设规划期限一般为5年。
规划期人口是指达到规划期限时,城市人口的预计总数和构成比例。
规划期人口计算,根据城市不同性质、规模和特点,采用不同的计算方法,一般宜采用劳动平衡法,其人口构成比例参考下表:
------------------------------------------------------
| | 人 口 构 成 |
| |----------------------------------|
|城 市 分 类|基本人口 |服务人口 |被抚养人口|
| | (%) | (%) | (%) |
|--------------|----------|----------|----------|
|特 大 城 市|27~32|21~26|42~52|
|大 城 市|28~33|20~25|42~52|
|中 等 城 市|29~34|19~24|42~52|
|小 城 市|30~35|18~23|42~52|
|工 矿 区|31~36|17~22|42~52|
------------------------------------------------------

基本人口:指不属于为本市服务的工业、建筑业、对外交通运输业、非市属机关、旅游业、科研机关的职工和高等院校师生员工等。
服务人口:指为本市服务的行政机关、工商业、文教卫生、市政公用等单位的职工。
被抚养人口:指依靠家庭或社会赡养的人口。
第七条 城市生活居住用地。
------------------------------------------
| |平均每居民用地(平方米)|
| 项 目 |------------------------|
| | 近 期 | 远 期 |
|------------|----------|------------|
|居住用地 | 8~11|12~19 |
|公共建筑用地| 6~8 | 9~13 |
|公共绿地 | 3~5 | 7~11 |
|道路广场用地| 6~10|11~14 |
|其它用地 | 1 | 1 |
|合 计 |24~35|40~58 |
------------------------------------------
第八条 城市公共建筑用地
城市公共建筑定额指标一般采用三级,即市级、居住区级和小区级。居住区的人口规模一般按四五万人考虑,小区的人口规模一般按一万人左右考虑。
城市公共建筑用地定额,近期为6~8平方米/人,其中市级为1平方米/人,居住区级为1.5~2.0平方米/人,小区级为3.5~5.0平方米/人。远期为9~13平方米/人。
第九条 城市道路广场用地。
城市道路广场定额指标一般采用三级,其用地定额近期为6~10平方米/人,其中市级为3.5~5平方米/人;居住区级为1.5~2平方米/人;小区级为1~3平方米/人。远期为11~14平方米/人。
一、道路分类和宽度
一级道路(设计车速为60~80公里/小时),机动车的车行道不少于4条,每条宽3.75米。非机动车的车行道宽度不小于6~7米。机动车与非机动车的车行道之间必须设分隔带。道路总宽度为40~70米。一级道路与其它道路交叉时,应当设置立体交叉,近期未能修建时,可预留用地。
二级道路(设计车速为40~60公里/小时),机动车的车行道不少于4条,每条宽3.5米。非机动车的车行道宽度不小于5米。机动车与非机动车的车行道之间设分隔带。道路总宽度为30~60米。
三级道路(设计车速为30~40公里/小时以下),机动车的车行道不少于2条,每条宽3.5米。非机动车的车行道宽度不小于5米。机动车与非机动车的车行道之间可设分隔带,在设分隔带时,非机动车道的宽度不小于3米。道路总宽度为20~40米。
四级道路(设计车速为30公里/小时以下),机动车的车行道不少于2条,每条宽3.5米。机动车与非机动车的车行道之间可设分隔带,道路总宽度为16~30米。
城市道路的分级,应根据城市的不同性质、规模和道路功能、交通量等情况选用。特大城市的主干道可考虑采用一级道路标准,次干道可考虑采用二级道路标准,居住区级道路可采用三级道路标准。大、中城市的主干道可考虑采用二级道路标准,次干道可考虑采用三级道路标准,居住区级道路可采用四级道路标准。小城市的主干道可以考虑采用三级道路标准,次干道可采用四级道路标准。
此外,根据城市的不同情况,还可以规划自行车专用道、有轨电车专用道、商业步行道等专用道路。
二、干道间距和密度
城市干道之间的距离一般为800米至1200米。
城市干道密度一般为2~3公里/平方公里。
三、广场和停车场
全市性的广场、公用停车场、交通广场面积算入道路广场用地。
凡人流集中的大型公共建筑,必须设置机动车停车场、自行车停车场。停车场面积应根据公共建筑的性质、规模具体确定。其面积计入该公共建筑用地。每辆自行车停车面积可按1.0平方米计算,每辆小汽车可按14~16平方米计算,每辆大客车可按36~40平方米计算。
第十条 城市公共绿地
城市公共绿地定额采用三级,即市级、居住区级、小区级。
城市公共绿地定额近期为3~5平方米/人,其中市级为1平方米/人,居住区级为1~2平方米/人,小区级为1~2平方米/人。远期为7~11平方米/人。
公共绿地的内容,包括全市性公园、区域性公园、动物园、开放性的植物园、儿童公园、街头绿地、小区级绿地和不小于8米宽的林荫带。但不包括行道树、防风林带的远郊风景游览区。
第十一条 在城市的工业、仓库、对外交通、大专院校、科研机构等其他城市用地定额,另行规定。

第三章 详细规划定额指标
第十二条 居住区定额指标
一、居住区用地指标
--------------------------------------------------
| 项 目 |平均每居民用地(平方米)|
|--------------------|------------------------|
|小 区 用 地 | 14.5~22 |
|居住区级公共建筑用地| 1.5~2 |
|居住区级公共绿地 | 1~2 |
|居住区级道路广场用地| 1.5~2 |
|其 它 用 地 | 1 |
|合 计 | 19.5~29 |
--------------------------------------------------

二、居住区级公共建筑定额
居住区级公共建筑定额,每居民占建筑面积0.61~0.73平方米,每居民占用地面积为1.5—2.0平方米(详细项目见附表一)。
第十三条 小区定额指标
一、小区用地指标
--------------------------------------------------
| 项 目 |平均每居民用地(平方米)|
|--------------------|------------------------|
|居住用地(住宅层数按| 8~11 |
|4—6层计) | |
|小区级公共建筑用地 | 3.5~5 |
|小区级公共绿地 | 1~2 |
|小区级道路用地 | 1~3 |
|其它用地 | 1 |
|合 计 | 14.5~22 |
--------------------------------------------------

二、居住建筑技术指标
1.平均每人居住面积:5平方米。
2.住宅平面系数:52~54%。
3.房屋间距:各地可根据住宅建筑布局形式、日照、通区、绿化、防火、管线埋设等要求,结合当地具体条件,综合考虑,分别确定房屋间距。在条状建筑呈行列式布置时,原则上按当地冬至日,住宅底层日照时间不少于一小时的要求,计算房屋间距。
4.住宅建筑层数:大、中城市以五、六层为主,小城市、工矿区和卫星城以四、五层为主。
三、居住建筑密度指标
居住建筑密度:四层一般可按26%左右,五层一般可按23%左右,六层不低于20%。
四、小区级公共建筑定额
小区级公共建筑定额按人口平均,每居民占建筑面积1.0~1.45平方米,每居民占用地面积3.5~5.0平方米,(详细项目见附表二)。
附表一
居住区级公共建筑指标
--------------------------------------------------------------------------------------------
| | | 指标| | 一般规模 | 千人指标 | |
| | | | |------------------|------------------------| 备 注 |
|系|序| |所需|建筑面积|用地面积| |建筑面积|用地面积| |
|统|号| |处数|(平米 |(平米 |数量|(平米)|(平米)| |
| | |项 目 | |/处) |/处) | | | | |
|--|--|----------|----|--------|--------|----|--------|--------|----------------|
| |1 | 医院 |1/2 |12900— |2400 |3— |129— |240— |综合性医院,二 |
| | | | |13500 | |3.75|169 |300 |个居住区设一 |
| | | | | | |床位| | |处。300病床,|
| | | | | | | | | |每日门诊900 |
| | | | | | | | | |人次。 |
| |2 | 门诊所 |1/2 |1800 |2700 |14—|18— |27— |综合性门诊所, |
|卫| | | | | |15 |22.5 |33.8 |每日门诊600 |
| | | | | | |人次| | |—700人次,两|
| | | | | | |/日| | |个居住区设一 |
|生| | | | | | | | |处,即二个居住 |
| | | | | | | | | |区,一个设医 |
| | | | | | | | | |院,一个设门诊 |
| | | | | | | | | |所。 |
| | | 小计 | | | | |147— |267— | |
| | | | | | | |191.5 |333.8 | |
|--|--|----------|----|--------|--------|----|--------|--------|----------------|
| |3 |银行办事处|1 |600— | | |14—15 | |特大城市在办 |
| | | | |700 | | | | |事处下设银行 |
| | | | | | | | | |分理处。 |
| |4 |邮电支局 |1/2 |2000— |3200— | |25— |40— | |
|经| | | |3000 |4500 | |30 |45 | |
| |5 | 邮电所 |1 |300— | | |7.5— | |邮电所应有信 |
| | | | |400 | | |8 | |件、汇兑、包裹、|
|济| | | | | | | | |市内外电话、电 |
| | | | | | | | | |报、报刊发行等 |
| | | | | | | | | |业务。 |
| | | 小计 | | | | |46.5— | | |
| | | | | | | |53 | | |
--------------------------------------------------------------------------------------------
--------------------------------------------------------------------------------------------
| |6 | 电影院 |1—2| | |36—|56— |90— |设简易舞台,4 |
| | | | | | |37.5|72 |114 |万人设1500座|
| | | | | | |座位| | |5万人设1800|
| | | | | | | | | |座。分设二处 |
|文| | | | | | | | |时,每处700—|
| | | | | | | | | |1000座。 |
| |7 | 科技文 |1 |2500— |不大于 |18.5|60—62.5| |共740—980|
|体| | 化馆 | |3000 |5000 |座 | | |座,包括图书 |
| | | | | | | | | |馆、礼堂、电视 |
| | | | | | | | | |大学及夜校等。 |
| | | | | | | | | |近期保留用地。 |
--------------------------------------------------------------------------------------------
续附表一
--------------------------------------------------------------------------------------------
| | | 指标| | 一般规模 | 千人指标 | |
| | | | |------------------|--------------------------| 备 注 |
|系|序| |所需|建筑面积|用地面积| |建筑面积|用地面积| |
|统|号| |处数|(平米 |(平米 |数量 |(平米)|(平米)| |
| | |项 目 | |/处) |/处) | | | | |
|--|--|----------|----|--------|--------|------|--------|--------|--------------|
| |8 | 青少年 |1 |800— |2400— | |20 |60 |可同时容纳 |
| | | 之家 | |1000 |3000 | | | |240 |
| | | | | | | | | |—300人活动。 |
| |9 | 运动场 |1— | |4000— | | |200—300|二处用地面积 |
| | | |2 | |10000 | | | |共8000—15000 |
| | | | | | | | | |平米。 |
| | | 小计 | | | | |136— | | |
| | | | | | | |154.5 | | |
|--|--|----------|----|--------|--------|------|--------|--------|--------------|
| |10|百货商店 |1 |1600— | | |40—50 | | |
| | | | |2500 | | | | | |
| |11| 书店 |1 |320—500| | | 8—10 | | |
| |12|中西药店 | |400— | | | | | |
| | | | |500 | | |10 | | |
| |13|综合食品店|1 |720— |1080— | |18 |27 |经营干鲜果品、|
| | | | |900 |1350 | | | |糖、烟、酒、糕|
| | | | | | | | | |点、茶叶等。 |
| |14|日用杂品店|1 |280— | | |7—8 | |经营日用陶瓷、|
| | | | |400 | | | | |厨房用品、卫生|
|商| | | | | | | | |用品、土特产 |
|业| | | | | | | | |等。 |
|、|15| 饭馆 |1 |600— |900— |3— |15—16 |22.5 |共120—160座 |
|饮| | | |800 |1200 |3.2座 | |—24 |位 |
|食|16| 快餐馆 |1--2|300— | |1.9— |7.5— | |共76—176座 |
|、| | | |350 | |4.4座 |14 | |位 |
|服|17| 面食馆 |1--2|260— | |1.6— |6.5— | |共64—152座 |
|务| | | |300 | |3座 |12 | |位 |
| |18| 菜市场 |1 |1600— |2400— | |40—45 |60—70 |包括副食。 |
| | | | |2250 |3500 | | | | |
| |19| 照相馆 |1 |160— | | |4 | | |
| | | | |200 | | | | | |
| |20| 理发馆 |1 |200— | | |5 | |可设浴室旁。 |
| | | | |250 | | | | | |
| |21| 浴室 |1 |1000— |1600— |5座 |25 |40 |包括锅炉房、堆|
| | | | |1250 |2000 | | | |煤场。 |
--------------------------------------------------------------------------------------------
续附表一
--------------------------------------------------------------------------------------------
| | | 指标| | 一般规模 | 千人指标 | |
| | | | |------------------|------------------------| 备 注 |
|系|序| |所需|建筑面积|用地面积| |建筑面积|用地面积| |
|统|号| |处数|(平米 |(平米 |数量|(平米)|(平米)| |
| | |项 目 | |/处) |/处) | | | | |
|--|--|----------|----|--------|--------|----|--------|--------|----------------|
| |22|*洗染店 |1 |80— | | |2—3 | |为收活门市部。 |
| | | | |150 | | | | |洗染厂4—5个 |
| | | | | | | | | |居住区设一处。 |
| |23| 服装 |1 |240— | | |6—8 | | |
| | | 加工店 | |400 | | | | | |
| |24|综合修理店|2 |共1400 |共1600 | |35—40 |40—50 |修鞋、绱鞋、黑 |
| | | | |—2000 |—2500 | | | |白铁、修自行 |
| | | | | | | | | |车、修小百货等 |
| | | | | | | | | |设一处,修无线 |
| | | | | | | | | |电、电视、修钟 |
| | | | | | | | | |表、修家庭电器 |
| | | | | | | | | |等另设一处。 |
| |25|*弹棉花店|1 |80— | | |2 | |为收活门市部。 |
| | | | |100 | | | | |弹花厂3—5个 |
| | | | | | | | | |居住区设一处, |
| | | | | | | | | |面积300平米。|
| | | 小计 | | | | |231— | | |
| | | | | | | |270 | | |
--------------------------------------------------------------------------------------------
附表二
小区级公共建筑指标
------------------------------------------------------------------------------------------------
| | | 指 | | 一般规模 | 千人指标 | |
| | | 标| |------------------|--------------------------| |
|系|序| | 所需 |建筑面积|用地面积| |建筑面积|用地面积| 备 注 |
|统|号| | 处数 |(平米 |(平米 |数量 |(平米)|(平米)| |
| | |项 目 | |/处) |/处) | | | | |
|--|--|----------|--------|--------|--------|------|--------|--------|--------------|
| |1 | 托儿所 | | | |8— |32—60 |80— |本指标仅考虑 |
| | | | | | |10座 | |120 |进入保健系统 |
| | | | | | | | | |在小区内办的 |
| | | | | | | | | |托儿所,儿童数|
| | | | | | | | | |约占适龄儿童 |
| | | | | | | | | |入托总数的20 |
| | | | | | | | | |—25%。建筑面|
| | | | | | | | | |积4—6平米/ |
|教| | | | | | | | |座,用地面积 |
| | | | | | | | | |10—12平米/ |
|育| | | | | | | | |座。 |
| |2 | 幼儿园 | | | |12— |72— |144— |本指标仅考虑 |
| | | | | | |15座 |120 |210 |进入教育部门 |
| | | | | | | | | |在小区内办的 |
| | | | | | | | | |幼儿园,儿童数|
| | | | | | | | | |约占适龄儿童 |
| | | | | | | | | |入园总数的25 |
| | | | | | | | | |—30%,建筑面|
| | | | | | | | | |积6—8平米/ |
| | | | | | | | | |座,用地面积 |
| | | | | | | | | |12—14平米/ |
| | | | | | | | | |座。 |
------------------------------------------------------------------------------------------------
------------------------------------------------------------------------------------------------
| |3 | 小学 |2500— |7000— |70— |175— | |490— |如采用千人指 |
|教| | |3000 |10000 |90座 |270 | |900 |标下限,则三个|
| | | |(20班,| | | | | |小区设二所。建|
| | | |1000 | | | | | |筑面积2.5— |
|育| | | 人)| | | | | |3.0平米/座, |
| | | | | | | | | |用地面积7— |
| | | | | | | | | |10平米/座 |
| |4 | 中学 |5250— | |18000— |80— |280— |960— |两个小区设一 |
| | | |6000 | |22500 |100座 |400 |1500 |所或一个居住 |
| | | |(30班,| | | | | |区设二所,建筑|
| | | |1500 | | | | | |面积3.5—4.0 |
| | | | 人)| | | | | |平米/座,用地|
| | | | | | | | | |面积12—15平 |
| | | | | | | | | |米/座,不包括|
| | | | | | | | | |教职员工宿舍 |
| | | | | | | | | |和食堂 |
| | | 小计 | | | | |559— | | |
| | | | | | | |850 | | |
------------------------------------------------------------------------------------------------
续附表二
------------------------------------------------------------------------------------------
| | | 指 | | 一般规模 | 千人指标 | |
| | | 标| |------------------|------------------------| |
|系|序| |所需|建筑面积|用地面积| |建筑面积|用地面积| 备 注 |
|统|号| |处数|(平米 |(平米 |数量|(平米)|(平米)| |
| | |项 目 | |/处) |/处) | | | | |
|--|--|----------|----|--------|--------|----|--------|--------|--------------|
| |5 | 储蓄所 |1/2 |120— | | |6— | | |
|经| | | |150 | | |7.5 | | |
| |6 | 邮政所 |1 |100— | | |10— | |两个小区设一 |
|济| | | |150 | | |15 | |处 |
| | | 小计 | | | | |16— | | |
| | | | | | | |22.5 | | |
|--|--|----------|----|--------|--------|----|--------|--------|--------------|
|文|7 | 运动场 | | |2000— | | |200— | |
|体| | | | |3000 | | |300 | |
------------------------------------------------------------------------------------------
------------------------------------------------------------------------------------------
| |8 | 粮店 |3/2 |250— | | |37.5— | |兼营切面。两个|
| | | | |300 | | |45 | |小区设三处,每|
| | | | | | | | | |处服务1500— |
| | | | | | | | | |2000户。 |
| |9 | 煤店 |1/2 |50— |350— | |2.5—3 |20—25 |两个小区设一 |
| | | | |60 |400 | | | |处。另需设堆放|
| | | | | | | | | |简棚100─150 |
| | | | | | | | | |平米。 |
| |10|基层商店 |3 |250 | | |75 | |经营小百货,小|
| | | | | | | | | |副食、肉菜等 |
| |11| 百货店 |1 |250— | | |25—30 | | |
|商| | | |300 | | | | | |
|业|12| 副食店 |1 |450— | | |45—55 | |经营副食、食品|
|、| | | |550 | | | | |及干、鲜果品。|
|饮| | | | | | | | |应设置相应的 |
|食| | | | | | | | |后院 |
|、|13| 菜店 |1 |300— |800— | |30—50 |80—90 |兼营鱼、肉 |
|服| | | |500 |900 | | | | |
|务|14| 饮食店 |3 |200— | | |60—80 | |应设置相应的 |
| | | | |300 | | | | |后院 |
| |15| 理发店 |1 |100— | | |10—12 | | |
| | | | |120 | | | | | |
| |16| 小修门 |1 |80 | | |8 | |经营修鞋、绱 |
| | | 市部 | | | | | | |鞋、黑白铁和自|
| | | | | | | | | |行车小修 |
| |17| 综合 | | | | |15—20 | |包括拆洗组、缝|
| | | 服务站 | | | | | | |纫组和牛奶站 |
| | | | | | | | | |等,可分散设置|
------------------------------------------------------------------------------------------
续附表二
----------------------------------------------------------------------------------------------
| | | 指 | | 一般规模 | 千人指标 | |
| | | 标| |------------------|--------------------------| |
|系|序| |所需|建筑面积|用地面积| |建筑面积|用地面积| 备 注 |
|统|号| |处数|(平米 |(平米 |数量 |(平米)|(平米)| |
| | |项 目 | |/处) |/处) | | | | |
|--|--|----------|----|--------|--------|------|--------|--------|----------------|
| |18|自行车棚 |4—6|190— | |95— |76— | |为4层以上住 |
| | | | |260 | |190辆 |152 | |户服务,1.5辆 |
| | | | | | | | | |/户,0.8平米/ |
| | | | | | | | | |辆 |
| |19| 物资 |1 |50 |100 | |5 |10 | |
| | | 回收站 | | | | | | | |
| | | 小计 | | | | |389— | | |
| | | | | | | |535 | | |
|--|--|----------|----|--------|--------|------|--------|--------|----------------|
| |20| 居委会 |3—4| | | |20 | |在居委会内设 |
| | | | | | | | | |医疗站。每小区 |
| | | | | | | | | |设医疗站两处, |
| | | | | | | | | |每处建筑面积 |
| | | | | | | | | |25—30平米 |
|行|21| 房管段 |1 |200— | | |20—25 | |包括清洁组和 |
|政| | | |250 | | | | |绿化组用房,应 |
|管| | | | | | | | |设置相应的后 |
|理| | | | | | | | |院 |
| | | 小计 | | | | |40—45 | | |
----------------------------------------------------------------------------------------------
----------------------------------------------------------------------------------------------
| |22| 变电所 |1 |120— | | |12—14 | | |
|其| | | |140 | | | | | |
| |23|公共厕所 |1—2|30 | | |3—6 | | |
| |24| 垃圾站 |4—5| |15—20 | | |1.5—2 |包括垃圾桶堆 |
|他| | | | | | | | |放处 |
| | | 小计 | | | | |15—20 | | |
|------------------|----|--------|--------|------|--------|--------|----------------|
| 总 计 | | | | |1019— | | |
| | | | | |1472.5 | | |
|------------------|----|--------|--------|------|--------|--------|----------------|
| |25|弹棉花店 |1 |80—100 | | |2 | |为收活门市部。 |
| | | | | | | | | |弹花厂3—5个 |
| | | | | | | | | |居住区设一处, |
| | | | | | | | | |面积300平米。 |
| | | 小计 | | | | |231— | | |
| | | | | | | |270 | | |
----------------------------------------------------------------------------------------------
续附表二
--------------------------------------------------------------------------------------------
| | | 指 | | 一般规模 | 千人指标 | |
| | | 标| |------------------|--------------------------| |
|系|序| |所需|建筑面积|用地面积| |建筑面积|用地面积| 备 注 |
|统|号| |处数|(平米 |(平米 |数量 |(平米)|(平米)| |
| | |项 目 | |/处) |/处) | | | | |
|--|--|----------|----|--------|--------|------|--------|--------|--------------|
| |26| 街道 |1 |280—400| | |7—8 | | |
| | | 办事处 | | | | | | | |
| |27| 派出所 |1 |300—375| | |7.5 | | |
| |28| 商业管 |3 |共240— | | |6—8 | |商业、饮食、服|
| | | 理机构 | | 400 | | | | |务的管理机构 |
| | | | | | | | | |可分别设置,可|
|行| | | | | | | | |设在商店楼上,|
|政| | | | | | | | |不另占用地 |
|经|29| 房屋 |1 |480—600|1440— | |12 |36 |负责居住区房 |
|济| | 管养所 | | |1800 | | | |屋的管理和维 |
|管| | | | | | | | |修材料加工 |
|理|30| 市政管 |2—3|共480— |共1320 | |12 |33 |包括绿化、清 |
| | | 理机构 | | 600 |—1650 | | | |洁、道路、下水|
| | | | | | | | | |等管理机构 |
| | | 小计 | | | | |44.5— | | |
| | | | | | | |47.5 | | |
--------------------------------------------------------------------------------------------
--------------------------------------------------------------------------------------------
| |31| 开闭所 |1 |350— |400— | |8—9 |9—10 |每开闭所带 |
| | | | |400 |450 | | | |3—4个变电所 |
| |32| 煤气 |1 |40—60 |120— | |1—1.2 |3—4 |服务半径1公 |
| | | 调压站 | | |200 | | | |里。32和33 |
| | | | | | | | | |项,根据具体情|
|其| | | | | | | | |况只设一项 |
| |33|液化石油 |2 |150 |450— | |6—7.5 |20— |每处服务3500 |
| | |气罐站 | | |500 | | |22.5 |—6000户,每4 |
| | | | | | | | | |个液化石油气 |
|它| | | | | | | | |罐站,设一中心|
| | | | | | | | | |站(包括管理 |
| | | | | | | | | |处,建筑面积 |
| | | | | | | | | |600平米,用地 |
| | | | | | | | | |780平米) |
| | | 小计 | | | | |15—17.7| | |
|------------------|----|--------|--------|------|--------|--------|--------------|
| 总 计 | | | | |620— | | |
| | | | | |734.2 | | |
--------------------------------------------------------------------------------------------
续附表二
----------------------------------------------------------------------------------------------
| | | 指 | | 一般规模 | 千人指标 | |
| | | 标| |------------------|--------------------------| |
|系|序| |所需|建筑面积|用地面积| |建筑面积|用地面积| 备 注 |
|统|号| |处数|(平米 |(平米 |数量 |(平米)|(平米)| |
| | |项 目 | |/处) |/处) | | | | |
|--|--|----------|----|--------|--------|------|--------|--------|----------------|
| |34| 公共交 |1 |200— |600— | |5—12 |15—36 |34、35项在城 |
|参| | 通车站 | |600 |1800 | | | |市边缘居住区 |
|考| | | | | | | | |及工矿区、卫星 |
|项| | | | | | | | |城可考虑设置 |
|目|35| 出租 |1 |420—520|2480— | |10.5 |62 | |
| | | 汽车站 | | |3100 | | | | |
|--|--|----------|----|--------|--------|------|--------|--------|----------------|
| |36| 防疫站 |1 |160— |320— |0.3人 |4 |8 | |
| | | | |200 |400 |员 | | | |
| |37| 消防站 |1 |1000— |2000— | |20—24 |40 | |
| | | | |1200 |2300 | | | | |
| |38| 招待所 |1 |2240— |3360— |7—10 |56— |84— |共280—500床 |
|工| | | |5000 |7500 |床位 |100 |150 |位 |
|矿|39| 家具店 |1 |160— |220— | |4 |5.5—6 | |
|区| | | |200 |300 | | | | |
|或|40| 玻璃店 |1 |80— |120— | |2—2.4 |3—3.6 | |
|卫| | | |120 |180 | | | | |
|星|41|委托商店 |1 |160— |240— | |4—5 |6—7.5 | |
|城| | | |250 |375 | | | | |
|补|42| 综合 |1 |3200— |6000— | |80— |150— |可设豆制品、调 |
|充| | 食品厂 | |5000 |10000 | |100 |200 |料、酱菜、熟肉、|
|项| | | | | | | | |糕点、面包等车 |
|目| | | | | | | | |间 |
| |43|电话支局 |1 |2000 |2000 | |40—50 |40—50 | |
----------------------------------------------------------------------------------------------
*:36—43项属市级项目,不设在居住区内。
4—5万人的工矿区或卫星城,应设置36—43项目,其医院、洗染店、弹棉花店作以下补充;
1.医院:每工矿区(或卫星城)设一处。千人指标改为7—8床位/千人,建筑面积301—360
平方米/千人,用地面积560—640平方米/千人,每处300—400病床,每处建筑面积12900—
18000平方米,每处用地24000—32000平方米。
2.洗染店:附设洗染车间100—200平方米。
3.弹棉花店:附弹花车间100—200平方米。


陕西省实施《工伤保险条例》办法

陕西省人民政府


陕西省实施《工伤保险条例》办法

陕西省人民政府令第97号

  
《陕西省实施工伤保险条例办法》已经省政府2004年第5次常务会议通过,现予发布,自2004年6月1日起施行。



省长:贾治邦
二○○四年四月二日







陕西省实施《工伤保险条例》办法







第一条 根据国务院《工伤保险条例》(以下简称《条例》),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省行政区域内的各类企业、有雇工的个体工商户(以下简称用人单位)和与之形成劳动关系的劳动者(以下简称职工),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劳动和社会保障行政部门(以下简称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按照国务院有关规定设立的工伤保险经办机构(以下简称经办机构)的工作经费,列入本级财政预算。



第四条 工伤保险基金在设区的市实行全市统筹,国家另有规定的除外。



第五条 工伤保险费由地方税务部门征收。



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和财政、审计行政部门依照《条例》和本办法的规定,对工伤保险基金的收支、管理情况进行监督。



第六条 经办机构应当根据用人单位的工商登记和主要生产经营业务等情况,按照不同行业差别费率标准,确定用人单位的初次缴费费率。用人单位的生产经营跨行业的,按照风险较高的行业确定缴费费率。



经办机构应当根据用人单位工伤保险费使用、工伤发生率和职业病危害程度等情况,适时提出调整用人单位费率的建议,经统筹地区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批准后,对用人单位的缴费费率进行调整。



第七条 工伤保险费按下列规定缴纳:



(一)用人单位按本单位职工上年度月平均工资总额乘以单位缴费费率之积缴纳,职工个人不缴费。



(二)用人单位职工平均工资低于所在地上年度职工平均月工资60%的,以所在地上年度职工平均月工资的60%作为缴费基数;职工平均工资高于所在地上年度职工平均月工资300%的,以所在地上年度职工平均月工资300%作为缴费基数,超过部分用人单位不再缴纳。



(三)有雇工的个体工商户以所在地上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为基数缴纳工伤保险费。



第八条 工伤保险基金用于下列项目支出:



(一)工伤医疗费;



(二)一至四级工伤人员伤残津贴;



(三)一次性伤残补助金;



(四)生活护理费;



(五)丧葬补助金;



(六)供养亲属抚恤金;



(七)一次性工亡补助金;



(八)辅助器具配置费;



(九)工伤康复费;



(十)工伤职工劳动能力鉴定费;



(十一)法律、法规规定的其它费用。



第九条 用人单位欠缴工伤保险费的,欠缴前已由工伤保险基金支付工伤保险待遇的工伤职工和欠缴期间发生工伤的职工,其欠缴期间的工伤保险待遇由用人单位按照《条例》和本办法规定的项目和标准支付,补缴后由工伤保险基金补支。



第十条 统筹地区应当从当年收取的工伤保险基金中提10%建立风险储备金,用于本地区重大事故的工伤保险待遇支付。风险储备金的具体使用办法由省人民政府劳动保障行政部门会同财政行政部门另行制定。



第十一条 申请人应当依照《条例》和《工伤认定办法》的规定,向进行工伤保险登记的统筹地区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提出工伤认定申请或者视同工伤认定申请。属于下列情况的应当提供相关证明材料:



(一)由于交通事故受到伤害的,提交公安交通管理部门的责任认定书或者其他有效的法律文书等相关证明;



(二)在抢险救灾等维护国家利益、公众利益活动中受到伤害的,提交事发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出具的证明;



(三)因履行工作职责受到暴力伤害的,提交公安部门的证明、人民法院的判决书或者其他证明;



(四)属于因公、因战致残的转业、复员退伍军人旧伤复发的,提交民政部门颁发的《革命伤残军人证》以及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作出的旧伤复发的鉴定证明;职工旧伤复发的,提交劳动保障行政部门作出的《工伤认定决定书》以及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作出的旧伤复发的鉴定结论;



(五)工作期间突发疾病死亡的,提交医疗机构的死亡证明书;



(六)因工作外出期间,发生事故下落不明需认定因工死亡的,提交人民法院宣告死亡的判决书。



第十二条 申请人提供的材料不完整的,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应当在15日内,一次性书面告知申请人需要补正的全部材料。申请人应当从告知之日起30日内补正全部材料。



按法定程序处理劳动关系争议的时间不计算在工伤认定的时限内。



第十三条 省和设区市的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应当建立医疗卫生专家库。省和设区市的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办事机构设在同级劳动保障行政部门。



第十四条 劳动能力鉴定包括以下内容:



(一) 劳动功能障碍程度等级的鉴定;



(二)生活自理障碍程度等级的鉴定;



(三)停工留薪期延长的确认;



(四)工伤直接导致疾病的确认;



(五)配置辅助器具的确认;



(六)供养亲属完全丧失劳动能力的鉴定;



(七)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事项。



第十五条 申请人向设区的市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提出劳动能力鉴定申请时,应当提交工伤认定决定、诊断证明书、检查结果、诊疗病历等资料。申请人认为工伤直接导致其他疾病的,还应当提交工伤医疗机构出具的相关证明。



第十六条 工伤职工的初次劳动能力鉴定、工伤直接导致疾病确认、配置辅助器具确认和供养亲属完全丧失劳动能力鉴定,其费用由工伤保险基金支付;再次鉴定或复查鉴定的费用,鉴定结论未改变的由申请人负担, 鉴定结论改变的由工伤保险基金支付;停工留薪期延长确认的费用,由用人单位承担。未参加工伤保险或未足额交纳工伤保险费的,鉴定费用由用人单位承担。



劳动鉴定收费标准由省人民政府劳动保障行政部门会同财政、价格行政部门制定。



第十七条 工伤医疗服务管理办法,由省人民政府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根据国家规定另行制定。



第十八条 工伤职工在停工留薪期内,用人单位不得与其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关系。停工留薪期满,工伤医疗服务机构出具继续休假证明的,按照《条例》第三十一条规定延长停工留薪期。用人单位不同意延长的,由用人单位向设区的市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提出确认申请。用人单位未提出确认申请的,视同同意延长。



第十九条 申请供养亲属抚恤金待遇的,应当持因工死亡工伤认定决定并向经办机构提供以下材料:



(一) 被供养人户口簿、身份证;



(二) 被供养人所在的街道办事处、乡镇人民政府出具的被供养人经济状况证明;



(三) 民政部门出具的被供养人为孤寡老人或孤儿的证明;



(四) 工亡职工的养父母、养子女的公证书;



(五)被供养人完全丧失劳动能力的,需提交设区的市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所作的劳动能力鉴定结论。



第二十条 工伤职工需要安装、配置辅助器具的,由工伤医疗服务机构提出建议,经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确认,到工伤辅助器具服务机构安装、配置。其费用由经办机构与工伤辅助器具服务机构直接结算。



第二十一条 工伤职工自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作出鉴定结论的次月起享受工伤待遇。



第二十二条 一级至四级工伤职工达到法定退休年龄的,应当办理退休手续,停发伤残津贴,享受基本养老保险待遇。核定基本养老金时,工伤职工基本养老金低于伤残津贴的差额部分由工伤保险基金补足。



第二十三条 五级和六级工伤职工经本人提出,可以与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关系,由用人单位以其解除劳动关系时的所在地上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为基数,分别支付24个月、21个月的一次性工伤医疗补助金和24个月、21个月的一次性伤残就业补助金。



第二十四条 七级至十级工伤职工有下列情况之一的,由用人单位向职工支付一次性工伤医疗补助金和伤残就业补助金:



(一)本人自愿解除劳动关系的;



(二)用人单位依据《劳动法》第二十五条规定解除劳动关系的;



(三)劳动合同期满终止劳动关系的。



一次性工伤医疗补助金和伤残就业补助金以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关系时所在地上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为基数。一次性工伤医疗补助金的标准分别为:七级15个月,八级12个月,九级9个月,十级6个月;一次性伤残就业补助金的标准分别为:七级15个月,八级12个月,九级9个月,十级6个月。



第二十五条 工伤职工距法定退休年龄不足5年的,一次性工伤医疗补助金和伤残就业补助金按每减少1年递减20%的标准支付。但距法定退休年龄不足1年的按全额的10%支付。工伤职工达到退休年龄或者办理退休手续的,不享受一次性工伤医疗补助金和伤残就业补助金。



第二十六条 用人单位破产、撤销、解散或者关闭的,应当自公告之日起15日内,书面通知经办机构参加财产清算,并依法从资产变现收益中优先拨付应当由用人单位支付的工伤保险待遇费用。领取伤残津贴的一级至四级工伤职工、享受供养亲属抚恤金待遇的人员和已经退休的工伤人员,符合工伤保险基金支付项目的工伤保险待遇由经办机构支付。



未达到法定退休年龄的五级至十级工伤职工,由用人单位按照本办法第二十三条、第二十四条规定的标准,支付一次性工伤医疗补助金和伤残就业补助金,并终止工伤保险关系。



第二十七条 工伤职工伤残津贴、生活护理费、供养亲属抚恤金由设区的市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根据当地职工平均工资和生活费用变化等情况1年至3年调整一次,并向省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备案。



第二十八条 职工在单位工作不满1年而发生工伤的,在计算工伤待遇时,有月工资的,可以实际工作月份的平均工资为基数计算;无月工资的,可以本单位上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为基数计算。



第二十九条 《条例》实施前受到事故伤害或者患职业病的职工,已作出工伤认定决定的,其工伤待遇和支付渠道不再变动,但参加当地伤残津贴、生活护理费和供养亲属抚恤金的调整;尚未作出工伤认定决定的,按照《条例》和本办法的规定执行。



第三十条 本实施办法自2004年6月1日起施行。



中宣部、教育部关于印发《中小学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实施纲要》的通知

中宣部、教育部


中宣部、教育部关于印发《中小学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实施纲要》的通知


教基〔2004〕7号


  为落实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必须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纳入国民教育全过程”的要求,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精神,中宣部、教育部制定了《中小学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实施纲要》(以下简称《实施纲要》),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各地要根据《实施纲要》要求,切实加强领导,认真组织制定本地中小学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的具体实施办法,并将贯彻落实情况及时报教育部和中宣部。

中小学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实施纲要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必须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纳入国民教育全过程,纳入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为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大力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结合中小学实际,特制定《中小学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实施纲要》。

  一、中小学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的重要意义

  1.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在亿万中小学生中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是深入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大精神,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是中华民族精神代代相传、发扬光大的必然要求,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性工程。

  2.面对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实行“西化”、“分化”和争夺下一代的图谋,面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面对日益开放的环境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要求,在中小学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不断增强广大青少年对民族优秀文化的认同和自信,振奋民族精神,凝聚民族力量,是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

  二、中小学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的指导思想和实施原则

  3.中小学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的指导思想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根据青少年身心发展特点和规律,坚持育人为本,重在实践,教育、引导学生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不断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努力培养和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4.中小学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要遵循以下原则:

  △以学生为主体,重在实践的原则。要尊重学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我教育、主动发展。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通过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体验、感悟、认同民族精神;注重知行统一,鼓励和引导学生在社会生活实际中身体力行,弘扬民族精神。

  △突出重点、体现特色的原则。要以爱国主义教育为核心,以中华传统美德和革命传统教育为重点,大力开展中国革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历史教育与国情教育。从学生的学习生活实际出发,从学生最关心的问题入手,善于挖掘和利用当地体现民族精神的各种资源,用事实说话,用典型说话,用学生熟悉的语言和喜闻乐见的方式开展教育活动,以情动人、以事感人、以理服人。

  △学校、家庭、社会相结合的原则。要把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充分整合和利用学校、家庭、社会的各种教育资源,协调各方面力量形成合力。要特别重视发挥家庭教育和社区教育对中小学生成长的积极影响,努力营造良好的社会育人环境。

  △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原则。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既要继承和发扬长期行之有效的好经验和好做法,又要紧跟时代前进的步伐,不断更新观念,在内容、方法、手段和机制等方面积极探索创新,采用新技术,开辟新渠道,占领新阵地。

  三、中小学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的主要内容

  5.爱国主义是民族精神的核心。中小学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必须高扬爱国主义旗帜,倡导一切有利于民族团结、祖国统一、人心凝聚的思想和精神,倡导一切有利于国家富强、社会进步、人民幸福的思想和精神,倡导一切用诚实劳动创造美好生活的思想和精神。引导学生树立以热爱祖国、报效人民为最大光荣,以损害国家和人民利益、民族尊严为最大耻辱的观念。

  △爱国主义同社会主义是紧密结合的。了解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的伟大成就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认识社会主义中国的历史性进步和光明前途。

  △中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了解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是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是公民应尽的义务,完成祖国统一大业是中华民族的三大历史任务之一,自觉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反对民族分裂,同一切分裂祖国的行为作斗争。

  △中国是爱好和平的国家。了解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和外交成就,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是各国人民的共同愿望,中国是维护世界和平的一支重要力量,增强爱好和平、反对侵略、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意识。

  6.中华传统美德和革命传统教育是中小学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的重点。帮助学生了解中华民族的历史和优良传统,中华民族创造的灿烂文化对人类发展的贡献,影响中国历史发展的重大历史事件和著名历史人物,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的深重灾难和不畏强暴、英勇抗争的历史,特别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英勇斗争,取得胜利的历史。培养学生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情感。

  △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优良传统的民族。了解五千年历史中孕育的优秀传统美德,如公正无私、嫉恶如仇、诚实笃信、不尚空谈、戒奢节俭、防微杜渐、三省吾身、豁达大度、温良恭俭让等修身之道;敬业乐群、公而忘私的奉献精神;天下兴亡、匹夫有则,“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爱国情操;“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崇高志向;自强不息、艰苦奋斗、勤劳勇敢的昂扬锐气;“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气;厚德载物、达济天下的广阔胸襟;奋不顾身、舍生取义、见义勇为的英雄气概;“以天下为己任”的社会理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社会风尚等。

  △中国共产党是民族精神的继承者和创造者。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建立新中国的奋斗中表现出来的革命和拼命精神,严守纪律和自我牺牲精神,大公无私和先人后己精神,压倒一切敌人、压倒一切困难的精神,坚持革命乐观主义,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的精神,既包括革命战争年代形成的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红岩精神、西柏坡精神等,又包括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实践中形成的大庆精神、两弹一星精神、雷锋精神、64字创业精神、抗洪精神、抗非典精神、载人航天精神等。

  7.创新精神是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帮助学生理解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既要继承优良传统,又要体现时代进步的要求,从时代和社会发展进步中汲取营养,不断丰富和发展民族精神的内涵。引导学生积极探索,开拓进取,勇于创新。

  △中华民族是一个富于创造的民族。了解中华民族在长期历史发展中不仅创造了灿烂的物质文明,也形成了自力更生、奋发图强、知难而进等精神,全社会全民族的创造精神和创新能力,是推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力量,努力培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思想。

  △中华民族是一个善于学习的民族。了解学习是创新的基础,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努力学习中华民族的优秀历史文化,以开放的精神面向世界,虚心学习世界其它民族长处,努力培养求知上进,不断进取的品质。

  四、中小学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的实施途径

  8.各学科有机渗透民族精神教育,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纳入中小学教育全过程,贯穿在学校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中小学德育课程和语文、历史等人文社会科学课程,要充实体现民族精神的丰富内涵。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科学等理科课程应结合教学内容,丰富中国科学家的科学成就和民族精神的内容。艺术(音乐、美术)课应包含经典民乐、民歌、民族戏剧欣赏和中国画、书法艺术欣赏的内容。体育课应适量增加中国武术等内容。

  9.重视开展主题教育活动。充分利用春节、清明节、中秋节等民族传统节日,“五一”、“五四”、“六一”、“七一”"、“八一”、“十一”等重要节日,“七七事变”、“九一八事变”、“一二九运动”等重要事件和重要人物纪念日,开展主题校(班)会、团(队)会,请革命先辈和各行业的英雄模范作报告、讲故事,组织学生观看反映伟大民族精神的影视片等。通过晨会、课堂教学、课外活动等多种途径,组织开展集中体现中华传统美德和革命传统的经典格言、诗词诵读活动;教唱以爱国主义为主旋律的歌曲,定期举行学生歌咏比赛和文艺演出等活动。

  10.积极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定期组织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瞻仰革命圣地和遗址,祭扫烈士墓,缅怀民族英雄、仁人志士、革命先烈,学习他们的高尚品德和感人事迹,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参观城市、农村和名胜古迹,了解改革开放的成就和祖国悠久的历史文化;组织开展征文、演讲、讲座、知识竞赛、社会调查等教育活动。充分发挥学生校外活动场所、社会实践基地的育人作用。学生参加各种校外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的总时间,初中学生一般每学年不少于20天,普通高中学生一般每学年不少于30天。

  11.加强校园文化环境建设。坚持升降国旗制度,每周一以及重要节日、纪念日、大型集体活动必须举行庄严、隆重的升旗仪式,每天坚持升降国旗,每周举行国旗下讲话,全体中小学生都应会唱国歌。学校要结合实际,充分利用校园广播、电视、校园网、橱窗、板报和文化长廊等宣传阵地,大力宣传和弘扬民族精神;校园内张贴悬挂革命领袖和中华民族杰出人物画像,制作体现民族精神的灯箱、语录牌等,积极开展创建安全文明校园活动,营造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浓厚校园氛围。

  五、中小学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的保障措施

  12.切实加强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工作的领导。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提高认识,本着求真务实的精神,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的一项重要任务,摆上重要日程,切实加强领导,给予必要的财力、物力和人力支持。各级宣传、教育等部门要根据本《纲要》精神,结合当地实际,制定具体实施办法,深入学校了解情况,研究问题,总结经验,指导工作。教育部门要设立中小学德育工作专项经费。宣传、教育部门要主动与各有关部门和群众团体密切配合,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众团体的优势,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共同做好中小学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工作。

  13.建立“中小学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月”制度。为把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引向深入,在做好经常性宣传教育工作的基础上,决定从2004年开始,每年9月为“中小学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月”。各地要结合新学年开学,新生入学教育,庆祝教师节,“9.20公民道德宣传日”和迎接国庆等活动,以中华传统美德和革命传统为重点,集中开展宣传教育活动。

  14.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纳入教育教学计划。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中小学全部教育教学活动的共同任务,要把它有机地渗透和融合到各门课程的教学活动之中。每周要安排1小时开展相关教育活动,每学期至少组织1次全校性的主题教育活动。中小学校长要对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负总责,学校党组织要发挥政治核心作用,学校工会、共青团、少先队要充分发挥自身作用,所有教职员工都要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主动承担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的应尽职责,要特别重视发挥班主任的作用。

  15.进一步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青少年学生校外活动场所建设和管理。各类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烈士陵园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要精心组织面向中小学生的专题展览、巡回展览,创造一切条件对中小学生集体参观实行免票,对学生个人参观可实行半票或免票。要采取聘请专业人士、招募志愿者等方式,建立专兼结合的辅导员队伍,为中小学生开展参观活动提供服务。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在制定学校收费政策时,要充分考虑学生观看影视片、参加社会实践等有关活动的实际需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青少年学生校外活动场所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牢固树立服务意识,加强制度建设,完善内部管理,提高教育效果。

  16.积极营造有利于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的社会环境。广播、电视、报纸、刊物、网络等大众媒体,要加强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宣传报道,认真办好青少年电视频道,创作、出版一批青少年喜爱的影视片、音像制品和文学艺术作品,充实和丰富教育资源。要加强社会文化市场的监管力度,净化社会文化市场,严厉查处暴力、色情、腐朽的社会文化制品,加强校园周边治安环境治理,加强对网络的监管,打击网络违法行为。中小学校周围200米内不得有经营性网吧、上网服务场所和不利于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的社会娱乐场所。

  17.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是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在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中的情况,要作为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评价的重要内容,纳入学生品德评定体系。各地可根据本地区实际情况,对学生提出具体要求,制定具体标准。

  18.加强督导评估,建立表彰奖励机制。要将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工作作为考核当地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作为考核学校工作的重要指标。对工作实绩突出的学校和教育工作者要定期进行表彰奖励。结合全国精神文明建设的评比工作,定期评选中小学德育工作先进单位,大力宣传他们的先进经验和事迹,推动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工作持续健康发展。